
2022年5月4日,由《NEJM医学前沿》主办、博动医疗协办的“AIMS 2022研讨会—AI革新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分析”在线上隆重举办。

众多海内外重磅专家齐聚一堂,共话AI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了《NEJM》主编Eric Rubin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强教授、《NEJM》常务主编Mary Beth Hamel教授、《NEJM循证》主编Jeffrey Drazen教授、《NEJM》编委Issac Kohane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云鹏教授、悉尼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Adam Dunn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Arnaub Chatterjee教授等众多海内外重磅科研及临床专家。
各位大咖通过分享已有及在研的临床试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如何在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方面助力临床试验。

赵强教授分享FAVOR IV-QVAS试验设计及进展
赵强教授与大家分享了QFR指导原发性瓣膜疾病(VHD)合并冠心病(CAD)患者血运重建策略的FAVOR IV-QVAS试验设计及进展。
据统计,2015中国共有约2500万VHD患者,其中20%合并有CAD,老年患者更为常见。由于操作复杂,创伤大等因素,若通过瓣膜手术结合冠脉搭桥(CABG)对患者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死亡率远高于只进行瓣膜手术。国内外指南均已推荐冠脉功能学指导PCI治疗策略的决策,但其指导CABG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
博动医疗原创的QFR是一项创新的、基于常规冠脉造影的计算冠脉功能学技术,无需使用压力导丝和腺苷等药物。发表在《柳叶刀》的FAVOR III China大型RCT试验已经证明,QFR指导的PCI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新一代QFR技术,仅需一个体位的造影即可完成准确分析,在智能算法的赋能下,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分析,无创、便捷、高效,可同时获得主支及所有分支的QFR结果。因此,QFR是术中指导VHD合并CAD患者血运重建策略的功能学评估第一选择。

QFR是术中指导VHD合并CAD患者
血运重建策略的功能学评估第一选择
FAVOR IV-QVAS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多中心、盲法、平行对照RCT试验。将VHD合并稳定性CAD患者1:1随机分配至QFR指导组和造影指导组。通过术后30天的MACE-5事件比较QFR指导CABG是否优效于常规造影指导。
本研究计划于2023年完成792例患者入组,通过患者、术者、临床终点评估者三重设盲,最大限度减少研究偏倚,保证结果的真实有效。
前期完成的回顾性预实验(Pilot)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策略指导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近一半的差异,有近25%的患者通过QFR分析安全推迟了CABG手术。

赵强教授通过实际病例,
分享QFR如何让患者获益
赵强教授还分享了一个实际病例。患者为70岁男性,存在严重二尖瓣返流,NYHA III级,造影显示LCX存在弥漫性病变,狭窄率60%。若根据造影指导,该患者需要接受二尖瓣修复及CABG。但LCX的QFR结果为0.82,不存在严重缺血,因此在QFR指导下,该患者仅接受了二尖瓣修复手术。
Jeffrey Drazen教授点评到,目前尚无充足证据证明瓣膜手术联合CABG能使患者获益。FAVOR IV-QVAS这项研究非常有价值,通过严谨、合理的高质量循证医学RCT试验证明QFR技术的临床作用。希望未来QFR技术能够更好更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助力临床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葛均波院士评论QFR技术
葛均波院士评论道,2010年葛院士团队首次将TAVR技术引进中国,经过12年发展,已完成1.8万例手术。但目前国内瓣膜病主要还是依靠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对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是否同期进行CABG手术,需要更精准的评估。涂圣贤教授(与博动医疗团队)研发的QFR技术开启了冠脉功能学评估的新时代,有望替代传统的基于压力导丝的FFR,是一项非常精妙的技术。利用智能算法赋能的新一代QFR技术,能够更加高效、快速、精准的评估病变功能学意义,有望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涂圣贤教授分享智能算法赋能的新一代QFR技术
涂圣贤教授提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些技术的研发中,数据的质量十分重要,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在QFR技术的迭代研发中,我们同样引入智能算法来提高分析效率及自动化程度。新一代QFR技术在智能算法的赋能下,大幅提升临床易用性,分析耗时从原来的5~10分钟缩短至1分钟以内,并大幅提高了可重复性,基本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偏差,能够实现术中实时辅助治疗策略的决策及优化,更易融合至日常工作流程中,有望普及功能学指导血运重建的理念,助力精准医疗的落地。
本次会议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关注,共有来自中国、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6000余人同时线上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