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25日,亚太地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术会议、第十六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hina Interventional Therapeutics, CIT2018)在苏州金鸡湖畔胜利召开。本次CIT大会共设置165个专场,819例病例报告,1474场学术讲座和45场来自7个国内外中心的手术实况现场转播。
大会上共有5场QFR的专场报告和2场手术转播。这是继2016年CIT和2017年CIT后第三次登上CIT的舞台,QFR全球累计手术转播次数也超过50次,达到53场。QFR是目前国际唯一经过TCT、CIT和EuroPCR三大介入心脏病顶级学术会议手术转播考验的基于冠脉造影的无导丝FFR技术。
QFR四大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荟萃分析结果全球首发

丹麦奥胡思大学医学院(Aarhus University Hospital)Niels R. Holm博士首次发布“定量血流分数的诊断精度 - 一项来自四个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患者水平荟萃分析”。
本研究纳入QFR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验证研究样本,以压力导丝测量的FFR作为金标准,研究QFR在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诊断精度,识别对QFR诊断精度存在影响的因素,并对比QFR与定量冠脉造影(QCA)的诊断精度。四个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FAVOR Pilot、FAVO II China、 FAVOR II Europe/ Japan、 WIFI II)符合入选标准,共819例患者的969根血管同时完成了QFR与FFR的核心实验室分析。
结果显示,QFR与FFR相关性良好(r=0.80,P<0.001),QFR总体精度达87%,阳性预测值为80.3%,阴性预测值为94.5%,AUC=0.92。QFR和QCA的对比结果显示,QFR与QCA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4%和45%,特异性分别为88%和73%,总体精度分别为87%和63%(P<0.001)。
本研究表明,以FFR为对照,QFR诊断表现良好;与2D-QCA相比,QFR在功能性狭窄诊断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四大临床研究已发表文章或报道:
- FAOVR II China: Xu B, Tu S, et al. Angiography-Based Quantitative Flow Ratio for Online Assessment of Coronary Stenosis: FAVOR II China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7 Oct 20. pii: S0735-1097(17)41278-2. doi: 10.1016/j.jacc.2017.10.035.
- FAVOR II EU/JP: Westra J. Diagnostic Accuracy of On-line Quantitative Flow Ratio Functional Assessment by Virtual Online Reconstruction: FAVOR II Europe-Japan. TCTMD. 2017.
- WIFI II: Westra J, Tu S, et al.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by Quantitative Flow Ratio During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The WIFI II Study (Wire-Free Functional Imaging II). Circ Cardiovasc Imaging. 2018 Mar;11(3):e007107.
- FAVOR Pilot: Tu S, et al. FAVOR Pilot Trial Study Group.Diagnostic Accuracy of Fast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Derive Fractional Flow ReserveFrom Diagnostic Coronary Angiography: Th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FAVOR Pilot Study.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6 Oct 10;9(19):2024-2035. doi: 10.1016/j.jcin.2016.07.013.
涂圣贤教授:QFR-导管室新工具
QFR技术发明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作了题为“定量血流分数-导管室的新工具”的特色报告,详细介绍QFR技术的研发历程和临床研究成果。

涂圣贤教授介绍道,QFR的研发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提出基本构想,证明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第一代QFR(原名FFRQCA)通过利用两个体位成角大于25°的常规冠脉造影进行三维重建,同时结合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获得。FFRQCA可以在一次计算中重建所有分支的压力回撤曲线,三维冠脉重建完成后只需不到10分钟即可完成计算。相关研究也证实FFRQCA的诊断准确性达88%。第二代QFR无需对患者诱导最大充血状态,根据常规冠脉造影进行三维重建即可,无需对所有边支进行重建亦可保证其准确性,从影像传输到QFR完成仅需4分钟;2017年完成的FAOVR II China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血管水平的QFR在线分析诊断准确度达92.7%。
曲新凯教授:QFR有望成为导管室常规诊断工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曲新凯教授作了题为“如何评价临界病变?FFR、iFR还是QFR?”的专题报告,曲教授介绍了FFR、iFR和QFR的发展历史和临床研究结果,并提出,QFR无压力导丝、无需腺苷或ATP,仅采用两个常规造影体位数据即可在线计算定量血流分数QFR值,且已经通过FAOVR II等临床研究的验证,未来将有望成为导管室的常规诊断工具。同时,曲教授提到,今年内将启动评价以临床终点为主要终点的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的开展,将有望揭开QFR提高患者预后的价值。
QFR作为BuMA支架术后冠脉功能的随访工具

一个BuMA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试验PIONEER FIM的亚组研究,采用QFR对比BuMA和Resolute两种可降解支架术后血流功能的改变以及晚期管腔的丢失。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Patrick W. Serruys教授作“PIONEER FIM一年研究结果:比较冠脉定量血流分数和晚期管腔丢失”的专题报告。结果显示,术后9个月时,BuMA支架(B-SES))植入和Resolute支架(R-ZES)植入患者的支架远端QFR值无显著差异,且支架内再狭窄在两组间亦无差异。说明B-SES和R-ZES支架植入组之间术后9个月的QFR检查功能无显著差异。这是QFR首次被应用在支架术后的随访研究,是QFR在患者术后冠脉功能学评估领域的一大突破。

全文参考:Asano T, et al. Functional comparison between BuMA Supreme biodegradable polymer sirolimus-eluting and durable polymer zotarolimus-eluting coronary stents using Quantitative Flow Ratio: PIONEER QFR substudy. EuroIntervention. 2017 pii: EIJ-D-17-00461. doi: 10.4244/EIJ-D-17-00461.
护士和技术人员研讨会展示QFR技术的临床应用
QFR技术的临床应用也会给技术人员和护士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常越医生在第十三届护士和技术人员研讨会上,作了“QFR技术在导管室的应用”专题报告,详细为大家讲解了QFR的技术原理、临床价值和对技术人员的要求。

第50+场QFR手术转播
此外,阜外医院和南京市第一医院分别带来了2场应用QFR指导冠脉介入的手术转播病例。展示了QFR在指导PCI手术中的强大应用前景。术者分别为Christoph K. Naber(德国埃森大学医院)、Jean Fajadet(Clinique Pasteur – Toulouse, French)和张俊杰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至此,QFR的全球手术转播场次已达到53场。在即将在广州召开的南方会上,还将做第54场手术转播。

病例一:63岁男性,高血压病史20年,高血脂2个月,过度饮酒30年,无急性心梗病史、无冠脉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病史。心绞痛恶化1个月。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前降支-对角支(LAD-Diag)分叉处狭窄病变(Medina分型为1,1,1);前降支中段目测80%狭窄,对角支开口90%狭窄伴随轻度钙化;临床诊断为前降支分叉病变导致的心绞痛。
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术者:Christoph K. Naber(德国埃森大学医院)、Jean Fajadet(Clinique Pasteur – Toulouse, French);QFR分析由阜外医院孙中伟医生完成。
手术过程:首先采用QFR对该复杂的分叉病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对角支术前QFR=0.66,为阳性病变;前降支术前QFR=0.73,也为阳性病变,同时,前降支为串联病变,通过QFR pull-back曲线分析显示,前降支中段病变(位于对角支分叉处)QFR=0.80,说明该病变位置为主要病变。
术者遂决定对LAD行双支架术对LAD分叉病变行支架植入实现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QFR术后检查结果显示已成功实现血运重建。




CIT现场,主持人:Andreas Baumbach (Bristol Heart Institute, UK), 何奔(上海市胸科医院)

病例二:63岁男性,胸痛症状1年,术前十天症状加重,心超现实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EF=66%,无其他危险因素,2018年3月2日曾接受右冠中段PCI手术。入院后接受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为1,1,1),回旋支近端95%狭窄病变。临床诊断为左主干分叉病变所导致的不稳定性心绞痛。
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
术者:张俊杰 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
手术过程:术中采用QFR技术在线评价LM-LAD病变的功能学意义,术前显示前降支近端位置的QFR值为0.75,前降支远端位置的QFR值为0.61,QFR和IVUS均显示左主干-前降支的病变为阳性。
术者遂决定采用DK-Crush技术对此病变行冠脉血运重建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再次使用QFR对LM-LAD进行评估,显示术后LM-LAD的QFR值为0.98,提示术后已有效实现了LM-LAD的血运重建。





CIT 2018现场:主持人:霍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Ron Waksman (MedStar Heart Institute,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