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 2019丨细数冠脉功能学QFR、QFR的最新进展
2019年3月28日~31日,第十七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9)隆重举办。本届大会共有887例临床病例,177个专场,1644个教学讲座, 15项最新揭晓临床试验和首次公布研究,来自8个心血管中心的45个手术示教演示。实心中心作为会议最大的亮点共设置20个中心、共计188个实践课程,参加人数2970人。CIT 2019在线观看人数达209495人次。此外,本届大会参会代表8898人,再创新高!
博动原创技术QFR、OFR在CIT期间也着实很忙!QFR和OFR成为本次大会最抢眼的冠脉新技术!
- 发布全球首个OFR产品(基于OCT的FFR)
- 开幕式转播OFR指导PCI(全球首例)
- 开幕式高润霖院士介绍QFR及FAVOR III China研究
- 全体大会报告徐波教授介绍QFR及FAVOR系列研究
- 2项最新揭晓临床试验(一项QFR、一项OFR,CIT总共15项)
- 14项QFR、OFR临床研究大会报告
- 一场CIT第壹现场专题讨论 “QFR的临床意义和发展前景”
- 1个实习中心共12个专场,逾500人次接受培训
亮点一、 QFR技术和FAVOR III China研究备受关注
CIT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医学科学医学院高润霖院士介绍QFR系统及FAVOR III China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原创的创新技术,QFR有望成为临床常规使用技术,FAVOR III China研究是中国最顶尖的研究之一,它的研究结果将有望改变PCI临床实践规范。

在首日的特色专题讲座(中国临床研究下一章展望)上,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和美国CRF创始人、TCT创始人和主席Martin B. Leon教授重点介绍了应用中国原创技术QFR指导PCI介入治疗策略远期预后的FAVOR III China研究,Martin B. Leon教授点评道,“FAVOR III China研究的成果将有望改变PCI的手术决策,我很兴奋并极度期待该研究的结果。” FAVOR III China研究是国际上第一项用QFR指导PCI手术策略的前瞻性、多中心、盲法、随机对照、优效性临床试验,由阜外医院牵头,乔树宾教授和徐波教授担任共同PI,Martin B. Leon是该研究的指导委员会主席。

徐波教授在主会场全体大会报告上作专题报告“QFR系统和FAVOR试验”,徐波教授作为FAVOR II China和FAVOR III China的主要研究者,回顾了QFR的已经完成的系列研究,并着重强调了FAVOR III China的开展,该研究计划将在25家中心入组3830例患者,截止3月28日已在4家中心完成342例患者入组。


三场QFR指导PCI的手术直播分别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Ajay教授、窦克非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张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Franz X. Kleber教授)开展,QFR逐步成为临床实践的常规手段。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QFR的首次手术转播也在当年CIT上由阜外医院完成。

QFR转播信号来自天坛医院,Franz X. Kleber教授担任术者
来自丹麦奥胡思大学医学院的Niels R. Holm医生在PCR@CIT专场作了题为“定量血流分数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实践的影响: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报告。Niels R. Holm医生是最早参与QFR临床研究的研究者之一,具有丰富的QFR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经验,他介绍了基于在中国、欧洲和日本完成的四大QFR验证研究(FAVOR Pilot, FAVOR II China, FAVOR II E/J, WIFI II)的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再次论证QFR的临床准确度。此外,Niels R. Holm教授还强调了QFR在ACS患者的非罪犯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丹麦奥胡思大学医学院Neils R. Holm教授
来自帝国理工大学的Patrick W. Serruys教授在主题演讲“冠状动脉影像与生理的未来”中,回顾了冠脉生理学的发展史,从基于压力导丝和腺苷注射的FFR技术,到仅需压力导丝的iFR技术,再到无压力导丝的FFRct、QFR技术,技术的发展使临床使用冠脉生理学诊断越来越简便。Serruys教授指出,QFR正在进行中的系列临床效果研究(FAVOR III)将成为临床应用QFR的最强有利证据。

帝国理工大学的Patrick W. Serruys教授介绍冠脉生理学技术发展及QFR
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张瑶俊教授经过近半年的QFR临床实践,介绍了在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QFR临床案例,张瑶俊教授表示,QFR已完成十余项国际和国内的临床验证研究,QFR将成为介入导管室很有临床价值的工具。
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瑶俊教授作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导管室孙中伟老师在冠脉功能学专场根据他近三年的QFR分析经验作了题为“如何完成高质量QFR测量及数据解读”的报告,孙中伟老师指出,QFR是基于冠脉造影的分析技术,因此标准且高质量的冠脉造影将有效帮助临床快速准确的做好QFR分析测量,该报告给各个已经开展或准备开展QFR临床应用的中心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孙中伟老师
在3月29日下午的第壹现场专题讨论会上,开展了一场为期近1小时的“QFR的临床意义和发展前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阜外医院宋雷教授和孙中伟老师、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瑶峻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详情请期待本公众号的后续文章报道。

亮点二、 QFR指导中度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远期预后最新临床证据
在CIT最重要的环节—最新揭晓临床专场—来自上海市东方医院的张奇教授报道了一项最新临床研究证据:“中度狭窄病变的定量血流分数在预测长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中的意义”,张奇主任团队回顾性地分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2010年至2013年的目测中度狭窄病变(50~70%)、且具有1年的造影随访,和造影随访后的5年临床随访的794例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造影随访后5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
上海市东方医院张奇教授在LBCT专场上作报告
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发生MACE事件的患者组相比没有发生MACE的患者组具有更低的基线QFR值(0.85,0.77~0.92)vs (0.91, 0.84~0.96)。且QFR≤0.88和一年内的QFR值变化(ΔQFR)≤0.06作为界值,可预测中度病变患者远期MACE的发生。此外,研究同时发现,在目测认为轻度狭窄的患者中,有25.3%的患者的QFR值低于0.80,说明QFR可有效发现容易被目测忽略的中度病变。
张奇教授还专门指出:QFR不只是科研工具,希望将尽快成为临床应用的手段!
亮点三、 OFR完成全球首例手术直播
开幕式前,在全体大会主会场通过阜外医院导管室首次向全球专家同道现场直播了“联合应用QFR和OFR指导复杂病变(CHIP)PCI手术策略”的手术演示,术者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Ajay J Kirtane教授和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

CIT开幕式现场OFR手术转播,转自阜外医院
患者病例信息:
64岁男性患者,无心梗史,40年吸烟史,有高血压、高血脂。2019年2月曾在右冠植入一枚DES支架,患者自述劳累型心绞痛6年,近12个月持续性心绞痛发作。
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前降支、回旋支和对角支均存在病变,其中前降支存在两个串联病变,对角支开口、回旋支近端病变。随即术者对前降支、回旋支和对角支分别行冠脉造影及OCT检查。随后分别进行基于冠脉造影的QFR和最新的基于OCT的OFR分析,结果显示:前降支、对角支和回旋支的OFR值分别为0.75、0.91、0.91,QFR值分别为0.73、0.88、0.92,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OFR的结果提示,前降支位于中远段的病变产生的病变OFR为0.86,结合近端病变一起的OFR下降到0.75,造成患者显著心肌缺血。对角支的开口存在中度狭窄病变,但QFR跟OFR数值均提示未有血流动力学意义。术者综合考虑后,对前降支两个病变植入一枚长度为38mm的长支架,对角支不植入支架,术后血流恢复正常,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
OFR:一次检查,获得结构与功能两个结果

阜外医院介入导管室现场和OFR系统

OFR首次国际手术直播的医技团队
亮点四、 首个国际多中心前瞻性OFR临床验证研究结果发布
在Late Breaking Clinical Trial(最新揭晓临床)专场,博动医学首席科学家、上海交大教授、QFR和OFR发明人涂圣贤教授首次向全球发布了最新OFR国际临床验证研究结果。
涂圣贤教授代表研究团队报告OFR前瞻性临床验证结果
研究共入组了来自西班牙Punta de Europa University Hospital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47例患者和58条血管。研究结果显示,以FFR为对照,OFR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88.9%、91.2%,均显著高于OCT最小管腔面积(61.5%、83.3%、50%)。此外,OFR评估平均用时约1分钟(从OCT数据导入至完成整个OFR分析),且在所有血管OCT均能实现OFR分析,该结果提示OFR评估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
亮点五、 冠脉功能学实习中心备受关注,数百名专家同道来访探讨
本次CIT的一大创新和亮点是“hands-on”实习中心,旨在手把手操作练习,本次博动冠脉功能学实习中心共设置9场QFR培训,2场OFR培训和1场核心实验室技术培训,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希腊、英国、日本、新加坡、丹麦等十几个国家近500人次到访接受培训与交流,现场讨论热烈,座无虚席。
冠脉功能学实习中心现场,涂圣贤教授授课

国内外专家学者学习交流QFR、OFR系统